葡萄酒· 贸易·展会

2007年04月05日 -- 0 3927

观摩过中博会、SFVE,FHC,Vinitaly,SCIWE后小有感触:中博会上意大利国家团的葡萄酒展出纯属欣赏,并不进行现场贸易洽谈,因为来的都是大区官方组织,不是厂商自己来做展贸。不过之后有ASSOLOMBARDA,Federexport 这样意大利知名协会与俺们联系组织意大利企业参展。

FHC,SIAL这样的国际性食品与饮料展,盛名远播,策划、组织、服务可算得上是No.1了。只是在上海这个城市一年两个大展有点嫌多,加上还有其他上海地方性的小酒展有3、4个,这一年头上海的酒展多的让参展商们不知道选那个好了。酒展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,采购商们来得就比较分散。FHC和SIAL的专业观众数量可以有点保障;而像Vinitaly和SCIWE这样小规模(实际展商数在50个左右)的展会,简直可以用“门可罗雀”来描述。

有企业多是这样开口:你们的展会多少钱?打折吗?而非:你们的展会能为我提供哪些服务?我能否做到生意?

如果一个展位10000,打折到6000,你省了4000块,而不懂享受经验丰富的组展人员最好的服务,那是笔不小的损失。因为,这些展会销售人员掌握大量供求信息,与供应商和采购商直接接触,资源丰富,网络广泛。他在平日工作时就有机会将产品或服务介绍给相应的需求方。

也有企业关心:你们的展会怎么样?有多少参展商?有多少观众?

怎么说呢?世事变换无常。2005年,某酒展国际展商近百家,声势浩荡,效果不错;而2006年,展商折半,头一天还有些捧场的观众,后两天几乎是展商之间互窜门子,组织方遭大量投诉。

谁也无法保证谁的“钱”途。组织方提供一个平台,舞台还是需要众企业来共同搭建,出新产品了,参展了,组织方宣传了,广而告之了,采购商闻讯而来了,组织方介绍参展情况了,买卖双方见面了,开始谈生意了......

有些东西需要大家互动,而绝非某个公司在那儿各自唱独角戏。在会展行业的人都觉得展会难做啊,企业难招徕,主观,客观原因都存在。 谁也没有错,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,合作才能共赢。